从我们上学时就已经开始接触和学习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知识,弹指一挥间,时间过去了那么久,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今年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81周年纪念日。1935年1月15至17日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次在生死存亡关头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在中国革命处于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濒临灭顶之灾的中国工农红军绝处逢生,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我们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万6千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而遵义会议后,红军恢复了过去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作战的正确原则,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彻底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
虽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但他的军事思想并不是一下子就得到了传播或实施,也不是一下子扭转了局面。从相关的史实中得知,遵义会议后的1935年2月5日,红军长征到达一个川滇黔交界处叫“鸡鸣三省”的村庄后,才真正完成了党内的分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才使遵义会议的重大决策得以完成。张闻天从此担任党的主要负责人长达八年之久,毛泽东还称他是“开明之君”。遵义会议前的“左”倾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又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思想上的教条主义。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军事路线的错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且这些错误已为中央大多数领导同志所认识,也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所不满,纠正的条件已经成熟。遵义会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纠正军事路线的错误,并推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时决定取消长征前组成的“三人团”,改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不久,又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在当时战争环境和复杂情况下,问题应对和错误纠正要一步步来,那只能在遵义会议之后择机实施,才能推动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确保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面对给他留下的一个九死一生的烂摊子,他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军事才能和担当精神,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出困境,看到希望,直到成功。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主动承担了“四次围剿”的责任,不揽功,不诿过,心胸开阔,大度豁达,以党和红军的利益为重,心悦诚服地支持毛泽东指挥红军,并在今后的几十年中,都让历史的聚光灯照耀着伟人毛泽东,人品、官德、党性无愧于天下。特别要提到博古,当时他才28岁,遵义会议挨批,军队损失过半,形势岌岌可危,分工从党的总指挥到担任红军的“代”政委。大权被下了,他仍然服从分工,无怨无悔,一心一意,不拉小圈子,忠实执行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指示。据记载,在四川的懋功,张国焘闹分裂时,坚定不移维护中央的统一行动,维护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和权威,到了延安之后还继续创办新闻机构宣传毛泽东思想,直至为党捐躯。再看那个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虽然说是“儿卖爷田不心疼”,把红军指挥到山穷水尽甚至濒临绝亡的边缘,被免去了“三人团”的职务,一路郁郁寡欢,但在关键时刻,还是在四川懋功,他以死相拼,和自己的同学张国焘的副参谋长李特打架,坚决捍卫毛泽东北上抗日的正确主张,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的党的领导干部,“计利当计天下利”,“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舍生忘我,才赢利了民心,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直到夺取了全国的政权,没有让后人忘记他们,而是给予了十分客观的评价,真是让后人高山仰止。
毛主席曾说过,“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历史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后人正是在继承前人、跟随历史的脚步向前发展的。以史为镜,知往鉴今。试想,博古、李德等人在遵义会议后,如果耿耿于怀,患得患失;如果丢失信念不坚定,不顾大局而左右摇摆;如果心理认识走极端,觉得自己丢了面子,吃了大亏,觉得憋屈,认为这一生已经没有了什么意义可言,就完全有可能大闹情绪,甚至与分裂主义一块儿或者另立山头,搞宗派主义,虽然长征的胜利是肯定的,但历史对他们将不再留情。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锐意创新、搞好本职工作、做好新常态下的人际关系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想一想,在80年前,他们受到批判,加之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却能够这样光明磊落,瞄准心中的理念不动摇,恐怕今天的人们也未必能做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举世所罕见的。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压不垮气吞山河、勇往直前、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红军战士。伟大的长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历史告诉我们,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80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要永远保持红军长征时的奋斗精神。向前走,不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杨荟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