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为爱插上翅膀 ——郑州师范学院志愿服务工作掠影(一)
2020/5/29 0:00:00丁颖博佚名

志愿服务是艰苦条件中的坚韧不拔,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志愿服务是点滴小事中的大爱无疆,是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题记

 

鲁迅先生鼓励中国青年做能做的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火炬。一个志愿者就是一点微光,他们相互吸引、一呼百应、聚光成炬,温暖了一座城。在郑州师范学院,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活跃在各项志愿服务工作中。他们在山区的讲台上扶智亦扶志;在重大活动中挥洒汗水与热情;在新冠疫情中逆行而上;在日常公益中普智识倡新风……志愿者的微笑已经成为师院闪亮的名片,他们信守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用志愿服务为爱插上翅膀。


              一、发挥师范专业特长    服务基础教育发展


城市教育资源过剩的今天,一些偏远地区的孩子却仍受困于匮乏的师资。作为师范类院校,郑州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和资源优势,常年开展支教活动,鼓励师生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为琅琅书声而伏案,在支教实践中引导学子永葆教育初心,不忘教育使命。


1.jpg

2.jpg

1.坚持暑期支教,教育火种永不熄

知行合一,责任担当。暑期支教是响应国家教育脱贫的重要举措。学校自2003年三校合并以来坚持开展暑期义务支教活动,历经几多春秋,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初心从未改变,暑期支教已然成为了师院学子不可割舍的情结与传统。

3.jpg


校团委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暑期支教工作,多年来根据上级组织要求,在广泛动员基础上,以重点团队为先导,以青年学子为主体,带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保证支教活动顺利开展。十七年来,学校累计派出300多个暑期支教小分队奔赴全省城乡开展支教活动500余次,参与志愿者人数20000余人,惠及中小学生10万余人。登封市石道乡赵庄村小学、洛阳缑氏镇马屯回民小学、商丘民权花元乡第一初级中学……大多数地方条件十分艰苦,我们的志愿者多是十八九岁的大学生,在家还是个孩子,但在这里他们克服炎夏酷暑、食宿不便、水电不便等困难自己生火做饭、自己搭床拼铺,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无限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困难保证支教质量。他们结合专业优势,突出师范专业的教学技能,为当地学生开展体育、音乐、书法、绘画、珠心算、经典读物阅读、英语口语教学等课程,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新颖创新的课堂教学和其它活动,把先进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当地的村民和孩子,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多彩暑假,促进地方学校“第二课堂”的开展以及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暑期支教活动深受当地家长及老师的好评,志愿者们离开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泪流满面依依不舍,学校也凭着出色的志愿服务先后荣获河南省高校“百佳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河南省教育系统学雷锋活动优秀群体、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郑州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郑州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奖项。


4.jpg

落后地区的教育问题不仅仅在于硬件设备、师资力量,还在于滞后的思想观念。暑期支教虽每期仅有一个月左右,却为当地的孩子以及家长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给那些处于闭塞环境下的孩子“走出去,看世界”的希望和动力。志愿者就是播种机,将种子播在他们心里,相信总有一些能发芽,终有一日长成参天大树!


5.jpg


2.深入大凉山,支援麻风康复村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十几个村庄都是在医疗条件薄弱的50年代为了避免麻风肆虐而建起的隔离区,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麻风病早在80年代得到遏止,这些村庄仍因世俗对麻风病的忌惮被视为不可触碰的禁地,成为"隐形的村落",大营盘麻风病康复村便是其中之一。

2013年9月,在获悉郑州志愿者联合会招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学校支教志愿者的信息后,学校积极组织,广泛动员,严格筛选,最终选定张景川老师为领队,王晋、孙杨帅、田亚格、刘慧、杜岳鑫为队员的6人志愿者支教队伍,分别负责体育、音乐、美术、外语、数学几门专业学科。

大营盘学校是一所以接收麻风病人子女为主的学校,由于外界的恐慌与误解,这所学校被称为“隐形的学校”,在这里开展支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志愿者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克服近距离接触麻风病人的恐惧,克服附近居民的歧视以及沟通不便。其次,要说服家长,打消家人的顾虑和担忧。最后,还要克服吃水难、洗澡难、饮食难、房子漏水等诸多生活上的困难。大营盘小学海拔高达1800米,建在半山腰,地势高,水资源非常宝贵,都是靠天吃水,学校师生的饮用水都是雨水。洗澡更变成了一件无比奢侈的事,半个多月能洗一次都已经很不错了。由于海拔的原因,水的沸点比较低,“开水”不开,不足以灭菌杀毒,队员饮用后出相继出现嗓痛、烂嘴角、肠胃不适等症状。由于大营盘小学的特殊情况,这里的师生伙食都是定点定量的分配,两个馒头,一碗白菜,就是一顿饭。因为操劳过度,原本就有高血压的领队张景川期间血压骤然升高,引发重度眩晕,送往医院急救,4天后才康复出院。除了承受这些困难,志愿者们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每天起早贪黑忙碌十几个小时,好不容易可以躺下了却由于房子经常漏水加上天气湿冷导致床褥常常都是湿的......

勇敢的支教团队,在这一份”艰苦岁月”里并没有自怨自艾,他们苦中作乐,随遇而安。种种难以忍受的困难都没能动摇他们支教的决心,志愿者们在这里踏踏实实安下心来开展各项支教工作,并将支教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他们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表演节目,组织成立了舞蹈队、歌唱队、武术队、美术队等兴趣小队。第一次使得这里的孩子也体会到了课余活动和文艺活动的乐趣。致力于麻风病子女教育的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平宜女士,在看完孩子们表演的节目后,眼含泪花称赞到:“这是她在大营盘的梦想,今天终于被郑州师范学院的志愿者实现啦!”

6.jpg


四川大营盘小学所缺乏的,不仅仅是师资队伍,同时也面临着物质条件的匮乏。为了竭尽全力帮助大营盘小学,学校举行了募捐活动,全校师生踊跃参与,有的老师冒着雨把衣服、钱财送到学校,有的老师写爱心纸条把它放到衣服的口袋里。其中一位老师在纸条上写道:“我不知道谁能穿上这件衣服,但如果你有困难,请联系我。”并在纸条上附上了自己的电话。通过募捐,郑州师院向支教师生送去了生活补助金、食品和御寒的棉衣,向大营盘小学赠送了10组书柜、100套图书、200套绘画用品、5000多件棉衣、500平方米的四季花种,并将近万元的爱心捐款用于建设改造学校绿化,改善了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环境。这次支教活动成为连接郑州师院和大凉山的桥梁和纽带。在支教结束后,学校邀请大营盘小学教师到学校进行培训,并在日后持续地为大营盘小学提供教师培训服务,扩充当地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其教学技能水平,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


7.jpg


没有去过四川大营盘的人,或许不会明白决心支教有多么的不易,不会理解这份挂念有多么的深沉。当你走进她、亲近他,你就会明白做这些事的伟大与价值。每个平凡人都期待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站在需要我们的讲台上便是每个教育者最生动的时刻。就像张景川老师说的那样:心中有爱,苦也快乐,苦也幸福!


8.jpg


3.数次进藏区,传播知识到边疆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人类开拓文明的步伐在这里显得异常的沉重与缓慢。米林县地处西藏林芝地区腹地,平均海拔达3700多米,属于典型的高原高寒地区。距郑州的直线距离有3000多公里,距离拉萨也有500多公里,从拉萨出发想要到达米林县,单程耗时也在11个小时左右,途中还要翻越海拔5032米的米拉山口,一路上伴随着高原缺氧、地震、冰雹、泥石流等危险,这段距离对于一个长期在内地生活的人来讲,可谓是一场“生死考验”。但是,学校志愿者不畏艰险,七进雪域高原,奔赴米林县进行义务支教活动、“送培进藏”教师培训活动。

9.jpg

10.jpg




道阻且长,我志尤坚。在一批批接力的志愿者中,尤为突出的是学校教师张景川同志,他自2012年10月开始,就带领着郑州师范学院的支教志愿者们在米林县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仅仅在2014年的一个学期中,他就带领着郑州师范学院的支教志愿者们,先后十余次翻越海拔5032米的米拉山口,仅从拉萨到米林县之间的行程就达上万公里。严重的高原反应考验着志愿者们,张景川首次带队进藏支教之时,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二天,志愿者中就有人全身长满红斑并发起了高烧,在这样一个危急时刻,他不顾自己也极有可能发生高原反应的危险,积极为这名学生志愿者求医问药,端茶喂水。他们师生共同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将支教计划圆满完成,张景川老师也因此荣获2014年“感动中原”十大教育人物。在亲身体验过当地教育环境的落后情况后,学校组织教师志愿者团队“送培进藏”,多次到米林县中心小学等学校进行教师技能培训,为他们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促使当地基础教育迈上新台阶。


11.jpg


克服重重困难,中原大地与雪域高原情相系、心相连,黄河儿女与藏族同胞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每逢藏族传统节日时,藏族的老阿妈们都纷纷拿出各种藏式糕点,来招待这群来自远方的支教志愿者们。很多当地藏族同胞一见到志愿者们就伸出大拇指夸赞道:“你们是大大的好人,了不起的老师!”这十三个字就是对志愿者不计名利献身支教事业最高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