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原创天地
清明征文优秀作品选登
2020/4/10 0:00:00佚名佚名

舞动中华魂,香气满乾坤

“对不朽的人来说,有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心中留下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心中留下回忆。”

                                        ——米兰·昆德拉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四月的脚步温婉而轻盈,在小巷里穿过一帘烟雨,随着风在光阴里缓缓而行,带着姹紫嫣红,带着生命的沉重与蹉跎,凝望着久别的原野,把满腔的热忱散布满天。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雨雪搏激流,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祖国,清明是缅怀英烈、追思历史“家国同构”的重要时刻。它标志着感恩与珍重,逝去与铭记。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又是一年清明时,你在思念谁?

若你还记得,有一个编号,叫81192;有一个英雄,叫海军卫士王伟。当国家主权受到威胁的危急情况下,王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救护战机作最后的冲刺,成功终结了战争。他凭着英勇事迹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敬重,每年清明节,王伟的墓碑前都摆满了人们寄托哀思的鲜花和歼-20模型。强我国防,卫我海疆,和平从不是英雄的退场,恰恰是英雄的新生。

若你还记得,他们身着橙色战衣,勇敢逆行奔赴火场,用生命的代价在人民和火灾之间拉起隔离带;他们常黑灰满面、手掌粗糙,却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家国的清宁。对亲人们来说,他们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昨日的承诺还言犹在耳,灿烂的笑容却转瞬黑白,一幕幕往昔成为脑海中循环播放的悲伤默片。凋敝的草木,明年就会“春风吹又生”,但“君埋泉下泥锁骨”的悲剧却已经成了永远的定局。山火无情,能夺走英雄的生命,但永远烧不掉的是英雄气概。

若你还记得,在新冠疫情中那些在生死线上与死神争夺的工作者,“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连续10天9夜奋战过度劳累而殉职的90后医生宋英杰,推迟婚期的准爸爸彭银华,住进病房仍坚持“我是院长,我丢不下”的刘智明。他们从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们只是一群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与死神抢夺生命,为生命负重前行。

每年的清明节,每家每户都会纷纷踏青祭祖,然而在这特殊的防疫之年,我们还是要以大局为重,尽量将祭祀扫墓的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决不能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文明祭奠,应让清明更“清明”!

斯人往矣,精神永存。诸君风骨,后继有人。我想,纪念英烈不是与“我”无关,恰恰是为了涤荡自我灵魂,勇敢前行。清明节的意义,是深切缅怀生命的逝去,也是让英雄精神的延续。铮铮铁骨谱哀歌,反思长鸣促自省。就让我们一路缅怀着过去,一路面向着未来,以史为鉴,不忘初心。

是日清明,我们致敬每一个努力活过,并努力帮助他人好好活着的“平凡英雄。”我愿十里雨露能伴初生,使万物向荣,山河无恙,盛世长安!

一杯敬自己 一杯敬梦想
献出我的力量 温柔了长江
于是可以不回头地逆风飞翔
不怕心有缺憾 南北远望

一杯藏胸膛 一杯敬远方
记着你的模样 教会我善良
所以回家的路从此不再漫长
灵魂不再无处安放

愿花飨逝者

春暖斯人

献给所有逆行而上的先烈英雄

 

 

B19汉语言文学一班

于莹

19939704268

 

 

缅怀我的父亲


清明节到了,在全球抗疫、全国倡导文明祭扫的大背景下,我从内心深处追思革命前辈和新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英勇献身的英雄们,特别是这次疫情抗击战中逆行而上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各种媒体多种渠道大家表达同样的哀思和相同的祝愿:英雄安息,祖国更强,人民幸福。而我特别想写一篇小文,感念千百万已逝的父亲中的那一个最平凡却又伟大的我的父亲。

父亲生于1928年阴历819,是家中的老小,也是爷爷50多岁再得的二儿子。他没有读书识字,还是解放后在扫盲班里学了几天,勉强会认自己的名字,写最简单的数字。21岁就失去了父亲,我奶奶坐在病床上为他哥俩分了家,半年不到也离他而去,从那时我的父亲就担起生活和家庭的重担。他善良,勤劳,聪明能干。做过木匠,当过队长;管过菜园,当过保管;主持过队里从入社到联产承包等重大事务,也为乡里乡亲大事小情操心。有我一口饭,不叫大家饿着,大集体时一个工值超过1块钱,这在很多地方是不可想象的。充分利用村里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搞副业,发展畜牧业,老百姓过年都可以分到肉,拿到钱。本村和邻村熟悉的人,说起“二叔”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的。大嫂是72年娶进家门,二嫂80年代结的婚,我家一起生活最多达到10口人,83年才分的家,也是村里最和睦的大家庭。在咱们家,父慈子孝,媳妇贤惠,婆媳姑嫂相处融洽,一家人其乐融融,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个个学习优异,是村里考上大学人数最多的家庭。

父亲的五个孩子中我赶上了高考这个改变命运的机遇,在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郑州师范学校工作,父亲每每感叹:没想到读书真有用!也正因为如此,五个兄妹中我和父亲相处时间最短,只是在最后几年才陪伴父亲多一些,老人拉着我的手会说很多心里话,表达他对这一生的满意,对孩子和孙子辈的骄傲,我从他的言谈笑容中感受到一位父亲的高兴和满意。老爹最后两年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天爷对得起我了,咱过得不赖,可好可好,我这一辈子可满足了。

    叔,我想对你说,要是您能活到现在,我们就可以更好孝敬您了,少些遗憾多些安慰。那时我们太年轻,以为自己很懂事,觉得老人的说道有些过时。今天自己的孩子大了,做了“不听话”孩子的家长了,才理解当年您的一番苦心,才知道您人生经验多么宝贵,更体谅当老人的种种难处。

叔,我想对你说,现在真是好时代,国家强大了,生活变好了,你原来叫我们好好做人,踏踏实实把活干好,奠定了我们今天都有好日子。孙子一代个个接受高等教育,除了二姐和我家儿子没结婚,其他的都有小家庭和孩子,聪明伶俐还好看,说句迷信的话,这都是我妈你俩行好助人为后代修来的福啊!

叔,我想对你说,爷爷和你树立的勤俭持家、友善待人的良好风气已经传承下来。我们在村里受人尊重,在家里相互关爱共享好生活。可能钱不是挣得很多,但都上进努力,叫人看得起。在省城安家的有七户,大孙子安家在开封府,二孙女驻扎在上街区,老二闺女荥阳有房,郑州的房子也快竣工啦,大姐家的二女儿上街有房。重外孙子在郑州上班,除了大外孙女,都是城里人啦。

叔,我想对你说,你用自己博大的爱养育儿女,你用坚实的肩膀挑起了女婿、兄弟、朋友的责任。你在同辈人眼里,仗义直言,是大男人,你在家就是我们大山般的坚实依靠。你用隐忍接受生活中所有的苦难,你用辛勤的双手为儿女打造幸福生活。在我最幼小的记忆里,过各种节日时,用尽心力为我们准备那些好吃的,二月二的炒豆子、端午节的炸油货、八月十五的月饼冬至节的饺子,腊八粥到小年的祭灶糖,更不用说进入腊月您就开始一次次赶集来筹备的年货,更有我们自家杀猪宰羊,年30的炸供品、煮肉块,大年初一早早起来的烧香敬神,中午一家子欢聚一堂的丰盛年饭经历了从“八碗四”、十三碗、十六碟,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富足,而过节时叫孩子们都穿新衣放鞭炮发压岁钱的仪式感让我们感受到父母对孩子们满满的爱和家庭的意义。

叔,我工作时您整整60岁,按国家政策您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可以让孩子养活你的,但你不,你和妈妈自食其力。不是孩子们不孝顺,在您60岁后,俩哥按当时很高的标准给您对钱养老,可是没有几年,您说我现在手里还有积蓄,花不到那么多钱,而你们都要养孩子不容易,正是用钱的时候,等我没有钱花了你们再给吧。您在2007年阴历219离开时我们,叔,您把一切安排好了,没有长时间缠绵病榻,没有把孩子们累垮,也没有在医院把钱花,是上天的垂怜您没有晚期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折磨让我们做儿女的心得到安慰。早早您都把身后事包括墓穴的方位这类给孩子们一一交代,你说的最多的可能就是照顾好俺妈。您静静的渡过了最后的时光,离开我们时有四个孩子围绕在您的身旁。叔,我只知道从此我没了父亲,您也不再受病痛之苦,可是今天,我才知道没了您我有多痛多难过。世界上爱我最多,要求我最少的那个人走了,一去不复返了。原以为时间久了对您的思念就会淡了,但是叔,我一天天的越来越想您了。

叔啊,想您念您是老闺女太多的惭愧。我做了一名教师,收入一般社会地位普通,在家乡经济快速发展的90年代,我是无法从经济和社会资源两方面给您带来任何实惠和荣耀。但父亲您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在我面前流露过羡慕人家孩子能给家办事给老人大把钱花,只是叮嘱我“拿人家一份工资,好好给孩子教课”,或者就是“慢慢地把日子过好”。所以有很长时间我对您的贡献就是:我能自己顾好自己,老人不用替我操心了。我总觉得来日方长,我以为父母或者可以长命百岁呢,等我有电梯的房子好了,孩子大了,专心孝敬老人家呢。真应了那句话:子欲孝而亲不待,叔,您走了。两年后在您走的同一天,您把我的妈妈也叫走了。她是二度中风,陷入昏迷状态一个半月,您不想让她受罪,不想叫她连累孩子。我妈活着时得您的宠爱包容,愿您和妈妈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恩爱。叔啊,我是这两年此刻才懂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路”的真正涵义。

叔啊,陪您在病榻旁时,为了鼓励您生活的勇气,曾承诺要给您写人生传记,这样必须慢慢把过往回忆。可是随着身体越来越差,也许看我并不是真要写传记,就对我说:桂花啊,咱太普通了,比咱有名气的人多着呢,那个传记就不用写了。这是我55年来撒的最大的谎。叔,您不在的这十几年里,我们哥嫂姐妹在一起每次聊的最多的就是您和妈妈的点点滴滴,那些感动着我们的每一个瞬间。包括您的孙子辈们,他们也常常到坟上来看您,回忆你们对他们的爱。叔啊,我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趁哥姐嫂记忆力都好,把那个拉下的作业完成好。哪怕不正式出版,我也要编印散发给张家后人,叫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我们都会以自己是张丙辰大人的后代为荣为傲的。

叔啊,清明节二哥和嫂子在家把你和爷爷的坟进行清扫,大哥也专程赶了回去看您,哥嫂替我们几十口人向您和妈表达我们内心的敬意、谢意和无限怀念之情。您放心,后代们都很努力,也很争气,都过着您一次次替我们许下的好生活。

万语千言汇聚一句话:父亲大人,您含笑安息吧,来世我们还做您的后人!

 

                                老闺女   桂花

                               2020年清明节敬书

 

 

清明·家国情怀寄哀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我国缅怀革命先烈,发扬优良传统的节日,是怀念亲人,寄托哀思的节日。然而,2020年的清明节是一个非比寻常的节日。在202044日清明节这一天,我国各地各族人民深切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20204410点,随着防控警报的鸣响声起,我们为逝去的亲人们默哀。这一刻,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这一刻,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内涵。“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革命先烈和抗疫英烈的舍命救国,就没有我们的安稳太平生活。

我们不能忘记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家卫国的先烈,我们不能忘记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英雄,我们不能忘记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祖国建设不幸牺牲的同胞们,我们更不能忘记为抗击疫情、挽救他人性命的英烈。翻开“战疫”英烈录,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印刻心间。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刘智明。他生前是武汉市武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在抗疫过程中,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一名“领头羊”,他恪尽职守,跟病毒战斗,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战疫”英烈录中这样写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刘智明同志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在工作中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于2020218日抢救无效以身殉职。20203月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追授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国人都为刘智明的离去而痛心,武昌医院的很多人都能讲出几个关于他的温情故事。在他不幸病逝的几天后,医院的员工们仍不愿相信,他们那个做事拼命、待人谦和的“大家长”倒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没有人能想到,他们身材健壮、爱打篮球、爽朗可亲的“高大帅”院长,竟然也会被这个新冠病毒击倒。尤其是他的妻子追赶灵车、撕心裂肺痛哭的场景让人泪目……这一刻,让我深刻体会到“丧钟为谁而鸣”!

“山虽不在,山魂永在!”在抗击疫情的路上,刘智明院长的精神已化作最亮的一道光,指引着众人在抗疫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他的同事王力霞忍着悲痛,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名院长的责任和担当……战役还没有结束,病毒还很残酷,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集中精力去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抗击疫情的场景记忆犹新,抗疫英烈的救人画面历历在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他们舍己救人,舍小家顾大家,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更是国家的楷模。逝者已逝,生者坚强。在这个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在这个疫情未消的特殊时期,让我们化悲愤为力量,怀揣家国情怀,寄托对逝者的哀思,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烈的逝去。让我们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共建生态文明美好家园。


郑州师范学院质评中心  毛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