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征,就想到曾背过的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当时年纪尚小,总以为红军就是像超人一般的存在。饿着肚子,在一片片杳无人烟的地方踏过,遇到国民党的枪炮,三下五除二便能度过难关,飞毛腿一样继续前行。所到之处,穷苦百姓们便箪食壶浆夹道欢迎,他们却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可不是超人嘛!直到慢慢长大,触到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变化,我才被长征,这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旅程所震撼,所感动。
长征,是一场生死攸关时节的英明决策,是一招求实而独创的险棋。反围剿的失败把年幼的共产党逼上了死路,这些刚找到拯救广大穷苦无产阶级人民方法而热血沸腾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青年们一个个低头苦思,国共合作破裂,面对血腥的镇压和党内纷乱的格局,后路已绝,前途未卜。此时,他们却依然选择坚持斗争下去,闯过了娄山关,来到了遵义城,在这里,他们似乎突然醍醐灌顶,不再以李德博古为章,只把毛泽东当做核心和关键,而毛泽东,正是他,在此地将长征这一惊人的行动提了出来,幸而是在共产党里,这些有志无畏的时代先锋们思索片刻便毅然开始了这不悔的征程。为了保留中国的革命火种,为了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同志们不被恶势力赶尽杀绝,为了中国的穷人们不再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红军们擦了抢,缠好腿,裹好薄被,拿起干粮袋,昂起头准备迎接这从未经历过的挑战。
长征,也是一部惊险刺激的小说,充满埋伏的危险和牺牲的血腥,在这趟旅途中,需要的是智慧和勇气,以及随时都能准备好面对死亡的心境。毛泽东在诗中写起这些来举重若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奔波试探迂回巧斗的智慧和英勇前行吃苦战斗的艰险,被两种感觉代替,一暖一寒里,巧渡金沙江,蕴藏了毛泽东的兵法策略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掌握了解,红军们不辞辛劳,对组织信任万分,在数次重渡中,竟没有人懈怠怀疑,丧失斗志,这是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为革命不辞辛劳的信仰。横渡大渡河,是红军英勇悲壮视死如归的一次艰苦经历,桥面光突突,江水轰隆响,铁锁寒光亮,红军向前闯,枪炮声和厮杀声相和,谱一曲英雄的战歌,长征仍在向前,管他艰和险,这部惊险小说,是生命和勇气写就的!如何能不叫人感动、流泪呢!
长征,更是英雄们的纪念和证明,是对中华民族满怀希望的穷苦子弟兵的团结行动。在了解长征历史翻阅资料中,我常看到一些评价说“人民是革命的母亲,红军为人民的子弟兵”,再想起从前看过的长征故事,似《金色的鱼钩》种种,让我对这人民的军队充满崇敬。当时有中国人有四万万,苦难中挣扎着的人最是普遍,为了自己摆除苦痛而翻身革命的红军军人们,同样把尊重和解放带给了他人。他们都具有同理心,最富有的感情是同情和怜悯,像是对同伴不离不弃的照料,爬雪山时把自己尚薄的棉衣偷偷授予战友,老炊事员偷偷吃战友们吐出的鱼刺充饥,生了病的战士交给战友从家贴身带着的炒米……红军长征中,都是互相搀扶着,并肩携手同行,战士们老的照顾小的,健康的照顾病弱的,先行的指引后来的,一段段杳无人烟的路上,却洒满了红军团结向前的种子,这种子势必会开出光荣的花,结出胜利的果。听《十送红军》《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这些歌,总感觉具有西南民歌特有的清远情意,红军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他们的赞颂爱戴,从这些歌里也可见端倪。我们的红军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翻身革命而辛苦奔波的,自然会有各族儿女的共同护佑。
攻克了天险腊子口,翻越了六盘山,到达了吴起镇,红军踩过了二万五千里,在此刻此地胜利会师。红色的大旗高高飘起,领导人们握手感慨唏嘘,久别的战友激动拥抱凝噎无语,历史在这一刻铭记,中国的共产党躲过了劫难,将重新焕发出生机,带领中华民族新走一条翻身大道。
八十多年后,我坐在大学校园的天鹅湖畔,重温起红军长征的峥嵘往昔,长征精神的存在证明了中华民族在世间不可抹去的光辉灿烂。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也能用脚用心用信念,造出一条绝处逢生之路。秋高气爽,湖畔垂柳枝叶微扬,风吹着黑天鹅游过的细浪,平和岁月静谧无恙。可我们没忘,此刻的安然全赖着历史腥风血雨的激荡。长征的历史剪影将不遗青史,我们的民族在站立后凭借这精神已不断挺直身躯,向前进发。如今的中华民族儿女们不断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求实、创新、吃苦、战斗、团结、坚定、向前。我们用革命英雄主义的信念去建设祖国,用坚定不移的信念做事,还有什么不能办!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精神存世间,中华儿女继其志,民族崛起若等闲。
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