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明校园
传播学院——召开“互联网+”时代新闻教学研讨会
2016/10/11 15:54:00佚名新华网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10月11日我院在外语楼B315召开新闻传播业务教学研讨会,会议由院长范红娟主持,副院长靳海涛及全院教师们参加教研会。
    会议主要内容为李军锋、彭方、王琪雯老师分别针对他们参加2016年全国新闻传播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和第九届中国新闻学年会的学习情况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向全体教师进行交流汇报。

    首先,李军锋老师对两次研修班的学习做了系统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重点介绍了参加全国新闻传播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时学习的内容——大数据新闻。他认为“互联网+”是传媒发展的关键与途径,它不仅是一个媒体,更是一个平台。“互联网+”的发展阶段也是由网络化发展到数字化,进而发展为智能化。他谈到在新形势下,数据新闻越来越被受众们所青睐,而熟练操作互联网和计算机编程技术的人才将被传媒业界所需。他还指出了全省乃至全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数量剧增、竞争激烈,当前的新闻教学和媒体实践已满足不了新媒体发展创新的需求,对此他进一步提出了当今新闻传播教育不仅仅涉及新闻学,还要从计算机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等方面汲取,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文科生全面发展,来适应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的发展。

    随后,彭方老师针对在研修班的学习情况,结合自己多年在新闻一线工作的经验,着重指出当前新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新闻专业学生发现不了新闻,不会进行深入采访,写不出好稿子,难于判断新闻价值的四大难题。根据这种情况,她提出了教师的首要工作是“二度消化”——消化教材,加深理解,对即将输出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这样才能让学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其次,要学会案例教学,意在用感性的材料带动理性知识;最后她还建议新闻采写课程应采用“波浪式”教学模式(总论简讲——写作练习——总论),让学生以“先行后知”的原则去学习和掌握采访和写作技巧。除此之外,新闻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备采写课程的调查研究、收集材料,迅速认识事物,确定报道思想,寻找报道素材和报道形态,新闻表达基础五大能力。具备了这五大能力,学生们就能胜任媒体一线的报道工作。

王琪雯老师进行了简短的汇报。她提出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和政治引导,注重新闻的社会功效和人文关怀,是教师们对新闻学子不可或缺的教育,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到实处,她还针对所担任的学科强调了自我推销和自我表现的重要性。

    在本次交流会上,全体教师认真听了三位老师的交流汇报。最后,院长范红娟希望通过本次教研会,在座的各位老师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新的认识,对今后的教育方法有所更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