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一首重儒家
一、儒家文化与国家治理
儒家文化在先秦时期是不过是诸子中的一种而已,虽然也是一种显学,但孔子、孟子终其一生栖栖遑遑,理想也没有得到实现。一直到了汉代,董仲舒借助于汉初叔孙通提出的“夫儒者,乃守成之学”,向汉武大帝提出了儒家应该"度越诸子,定于一尊”的建议,得到汉武大帝认同,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之后儒家文化就成为统治中国社会两千年之久的主流文化、官方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历史上的朝政治国,用儒家就长治久安,不用儒家就“兴也勃焉,亡也忽焉”。最典型的例子,是“秦”与“汉”比较,“秦”用法家,统治不过几十年,而“汉”用儒家,统治将近四百年。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元和清的比较。这两个王朝都属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元朝的马队横扫欧亚大陆,最初不认同中原文化,甚至不允许汉人做官,很多汉族人从小饱读经史,长大之后却仕途无门,还需要求生,于是就到了一些勾栏瓦舍人员汇集的地方,讲一讲历史故事,搞一搞文艺演出,于是就造成了元杂剧非常的繁荣,实质上元代杂剧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文人命运的不幸,反而成就了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元代对儒家开始不是很看重,虽然后来认识到重要性,但是为时已晚,这使元代统治维持不到百年。满清入关就汲取了元王朝灭亡的教训,虽然军事上也很强盛,但是文化上主动采用了儒家思想,统治维持了268年。康熙少年时代四书五经熟读成诵,乾隆时期修纂《四库全书》。康熙、乾隆两人,如果不从皇帝的角度上看,都堪称是“大儒”。
这两个例子都能证明:儒家文化对于稳定一个朝代、一段历史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当然,汉以后因为儒家是始终占据着高位,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名教,从而也产生了一些禁锢思想解放、妨碍百家争鸣、束缚自由创新的作用,所以到了魏晋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就要“越名教而任自然”,打破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于是才出现了像“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那些文人做出一些反世俗的行为,实际上他们是用自己这种特立独行来挣脱对于思想的一种统治束缚。
随着佛教的进入,中国文化到唐代进入到一种多元发展的时期,但是,以儒家文化取士依然是支撑着整个社会结构稳定、维持着庞大官僚体系运行的主要思想支撑。经过韩柳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到了北宋又有周邵张程等“五子”提倡,特别是到了南宋朱熹,为了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这些知识分子不断强调儒家文化、强调道统思想,于是就进入了理学时代。当然,一方面有程朱理学强调要穷尽事事物物之理,一方面又有陆王心学强调着事事物物都到心上去修致良知,这样相互次第构成了儒家文化在宋明两朝思想上的传递、嬗变和发展。
特别是阳明心学,不但影响到了中国,甚至影响到了整个东南亚国家、整个东方社会。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虽然说他们从技术上、军事上向欧洲学习,想要脱亚入欧,他们海军学英国、陆军学德国,但是明治时期的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实质上个个都是阳明学的信徒,像伊藤博文、大保久利通、西乡隆盛等等。特别是打败了俄国海军和中国北洋舰队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腰间别一小牌:“一生低首拜阳明”。前些年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著作在国内影响很大,其实他就是典型的阳明学的信徒。
当然,阳明学后来也有一些走偏,偏向于空谈、偏向于类似于佛禅悟道那样的凭空猜想。所以到了清代,为了打破这种束书不观、流于形而上的弊病,出现了清代的朴学、实学——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地得到知识分子的重视,就是因为它能够很好地解决个人、集体、国家,甚至身心、社会、自然,多重关系的矛盾与问题。
二、儒家文化与经史子集
儒家文化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被奉为了经典,所以,中国学术丰富的遗产分为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在专业层面只有儒家文化才有资格成为“经”。儒家文献一旦成为经典,中国文化中的其他几个部分实质上就是围绕着儒家文化的次第展开。
史学是用儒家的观点看历史、写历史、评价历史。中国历史上的大史学家包括左丘明、司马迁、司马光等等,都是大儒。儒家是用道理说话,而史学是用事实证明,就像议论文一样,一个是论点,一个是论据;一个是以理言之,一个是以事实言之——文史之间、经史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那么作为子部的诸子,和儒家又是什关系呢?诸子是对儒家文化的补充、平衡、甚至是反动。儒家强调入世,道家就强调出世,这出世入世说的还都是今生今世的事,东汉佛教传入之后,就把前生后世的事情也给补上了。因此中国文化中的儒道释并存,使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一套一套的理论支撑着自己顽强地活下去。平时日常的时候有儒家,要干一番事业;遇到逆境的时候有道家,要回归自然,到大自然中疗治内心创伤;遇到生死问题的时候有佛教,这辈子不行可以修来生。
那么儒家和法家又有什么关系呢?儒家强调礼治,而法家侧重法治,礼与法都是节制人的行为的。礼偏重的是“诚于中而形于外”,法特别强调的是制度,是对行为的约束,所以司马迁曾经说过:“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如果人们都能够明白“礼”之上的那个“理”,言行举止就都能够按照文明的约束去做。礼侧重于自律,法侧重于他律,虽然说自律、他律,对我们的人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从人的终极角度来讲,谁也不期望这辈子总是被人管、被什么约束,所以自律更符合人的终极发展,人就是追求着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进发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儒、法实质上是对人的行为靠文明自觉与靠制度约束的相互补充。
儒和墨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儒家强调“仁爱”,墨家强调“兼爱”,墨家强调爱没有等级之分。但是还原到真实世界中,爱能没有等级之分吗?儒家强调“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杀,杀价,就是降等。我们的至亲、远亲、社会朋友,针对不同的人群应该有不同的区分,有不同的礼,这才是儒家强调的社会关系。
因为有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补充,中国文化更为完善、全面,所以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儒家能够和而不同、和而不流,能够相互共存、相互尊重、文化多元,因而在中国文化中才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儒家强调的忠恕、仁义、道德、礼乐、中庸等思想,不仅适合传统社会,在今天为补救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会起到非常好的补益作用。而学习、志气、诚信、孝悌、知行这个理念,又是超越政治、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人生永恒不变的主题。
诸子和儒家是上面说的这样一种关系,接下来再看看集部的文学。文学和儒家的关系更为密切。文学是以形传神,文学要为政治服务,我们说“无产阶级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其实传统的文学也要为传统的政治服务。传统的政治,儒家是核心、是主流、是官方文化,所以传统的文学经常围绕着儒家的思想去写生活,是以形传神,“文以载道”。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去看一看文学,我们会发现《三国演义》刘备就代表仁,关羽就代表义,诸葛亮就代表智,张飞就代表勇,黄忠、赵云那都是忠。再看一看《水浒传》,《水浒传》的主题就是“忠义”二字,宋江那是个忠臣, 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是义士。
再看一看《红楼梦》。《红楼梦》就是用一个非常现实的中国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式的全景图像,向我们展示了儒家文化的一个论点,就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实质上《红楼梦》就是一个最经典的因为修身修得不好导致败家的案例,因为在家父不父、子不子、出门也就君不君、臣不臣,《红楼梦》所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背影。
在四大名著中最为另类的是《西游记》,《西游记》表面上看是神佛小说,实质上你要真正读懂《西游记》,它就是明代阳明心学的形象化的反映。阳明心学上承孔孟,特别是孟子的“收其放心”思想,《西游记》就是对这种思想的形象表达。孙悟空在花果山,没有管束,就是纵放心猿;压到五行山下,戴上紧箍咒,都是收其心。
《西游记》这部长篇小说分三大段落: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一段;闹得狠了,如来佛祖把他压到五行山下又是一段;五百年之后唐僧把他救出去,走上西天取经的路又是一段。这三段如果换个角度看,大闹天宫是“闹心”,五行山下定心缘是“定心”,走向西天取经的路是“修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整个《西游记》正是从“闹心”到“定心”再到“修心”的一个心路历程。
再换一个角度看,《西游记》里边的这些人物,孙悟空是“心”,白龙马是“意”,加在一起叫“心猿意马”,八戒代表“性”,沙和尚意味着“情”,合在一起是“戒性和情”。强调人如果要想取得成功,不管是干什么样的事业,就像西天取经一样,一定要驾驭住心猿意马,而且还要戒性和情。所以古代文学实质上也是对儒家经典的形象解读。
儒家就是这样,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不管是显意识还是潜意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它的一些理念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不仅对今天中国的发展,而且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仍然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其中"和而不流、中正平和、相互仁爱、执两用中”等很多思想,不仅仅是对中国,就是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也仍将有宝贵积极的价值,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会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