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红色旅游热潮中,延安是令人瞩目的,吸引眼球的是“延安娘子军”,一支身穿草绿色“军礼服”的女讲解员队伍。由于延安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果,这样就引出了一个话题:全国红色教育基地或红史博览馆、革命纪念馆,“红色”讲解员是否也要统一换上“军礼服”?
从“系部文书”博客里发出2007年的图文照片,我发现军事博物馆里女讲解员穿着的是蔚蓝色“军礼服”。而在2009年里,瑞金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上,为游客讲述红色历史的井冈山讲解员,穿的是靛蓝色的“红军服”。我们知道,军事展览场馆的讲解员穿着“军礼服”要显示军人的气魄和专业的素质,所以,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的江苏泰州市白马庙,出现一批身着海蓝色的“海军服”的讲解员,是十分贴合展览的主题。井冈山的讲解员,穿着“红军服”也重现了当年的革命风貌。可延安讲解员,为什么要穿上现代制式的“军礼服”呢?我有些不明白。
延安的红色历程在军服演变方面,先后有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制服飘过。但是,最深入人们记忆的,当数“八路军”式的制服。大量的历史照片和广为流传的影视小说等文学作品,反复传播着一个讯息:“延安”等于“八路军”,“八路军”是“延安”的代名词。现在,延安的讲解员着装反而选择了现代的“军礼服”。有趣的是,井冈山的讲解员长期穿着“红军服”,不更换!
站在全国红色教育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高度考虑,井冈山、延安、北京这三地有关革命场馆讲解员的“军礼服”,本来应该体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但延安的讲解员与时俱进,迫不及待穿上现代的“军礼服”。
我支持井冈山、延安、北京等地红色景区、革命史馆、军事展馆里的讲解员穿着“军礼服”,因为一显风范,二显专业,还有就是以“军礼服”提示参观礼仪的严肃性。光辉的成就,离不开鲜血的奉献。“参观”既是“受教”也是“缅怀”和“凭吊”,这么一种宣讲和教育,容不得半点的儿戏,它需要肃穆的氛围,而“军礼服”就属于其中一种有效的展示手段。
广州的红色景区讲解员穿什么“军礼服”,那可考量大家的智慧了,比较明智的做法是“男穿中山装,女的也穿中山装”。以视角效果而言,量体裁缝、耸领贴身的黑色女款中山装,比五四式的灰色青年服更加严肃端庄。而全国各地红色景区的讲解员,其着装和制服则不一定非穿“军礼服”不可,要贴合当地红色景区的历史背景和展览主题就行了。否则,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起义等景区的讲解员也穿上“军礼服”,那就离题万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