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围绕经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不同矛盾,各种思潮交织激荡。近期,人民论坛开展多轮公众问卷调查,组织20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对1200余位党政干部、企业家、青年学生等重点群体开展深入访谈,并参考近十余年来社会思潮演变趋势和国内外理论界研究成果,综合筛选出2017年国内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它们分别是: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激进左派、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党的十九大召开是2017年中国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也是思想领域凝心聚力的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愿景,都让国人深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公众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其他思潮或偃旗息鼓,或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国内舆论呈现出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生动局面。
2017年国内社会思潮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民粹主义持续滋长,体现出与其他社会思潮较强的合流之势。一是一些人假借爱国主义之名,行非理性之实。如一些人针对韩国部署“萨德”一事盲目抵制韩国的行为,展现出极端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合流的倾向。二是网络民粹的盛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往往以网络谣言的形式煽动公共情绪,制造舆情事件,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推向负面。三是为资本逻辑所驱使,将民粹主义特别是网络民粹主义转化为获取利润的工具。如2017年影响较大的“江歌案”,就被不少自媒体公众号利用,成为网络流量的“收割工具”。
民族主义更显正能量,国人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与世界,大国心态更加彰显。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深得人心,中国民众开始主动关注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能够在国家主权问题上以相对理性、客观的心态看待和分析。其中虽仍不免伴随一些杂音,但整体趋于克制、平和,大国心态更加彰显。另一方面,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更加明显,国人正在以一种自豪的态度看待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成就,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创造日益成为民众共识。
生态主义在全球面临转折点,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虽然2017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议》动摇了全球气候合作的基础,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仅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了新方向。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推动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同时,中国也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用先进的理念和积极的行动诠释全球可持续发展观,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信息时代下消费主义蔓延之势迅速,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良性互动逐渐缺乏。当前,“网购”已经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双11购物狂欢节”也成为一种几乎得到全民参与的独特文化现象。虽然促进消费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过度消费无疑会引发消费的异化,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冲击。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非理性消费、透支消费、奢侈性消费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并逐渐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与身份、地位等方面挂钩,带有了“等级”“特权”的色彩,反映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良性互动逐渐缺乏。
泛娱乐主义在国内愈演愈烈,情绪化、非理性特征日益显著。当前,泛娱乐主义思潮在我国消费、传媒、教育、信仰、政治等多个领域均得到了集中体现。泛娱乐主义思潮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挑战与冲击。在资本驱动和文化消费的刺激下,“娱乐”的功能被过度放大,进而不断超越其应有的边界而向严肃领域渗透。在这股浪潮的侵袭下,公众对明星隐私的关注、对政治人物和历史人物的恶搞、对严肃事件的情绪化跟风评论,将会使其逐步丧失理性批判的能力,陷入全民狂欢的假象中。
当前社会思潮发展的风险点
公共事件更易被民粹主义利用,从而激化社会矛盾,扰乱社会秩序。民粹主义者利用公众事件大肆宣扬、散播反政府言论,企图搅乱社会秩序、动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当中等收入群体和较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时,公共事件的爆发会激发他们的愤怒情绪,将其关注点引至问题的负面,很可能会导致其过激行为。如有不少青年学生就“北京疏散人口”这一话题进行了抨击,提出“政治中心难道不需要人文关怀”等质疑;针对“红黄蓝”事件,有些人质疑“社会的公正性是否是建立在特殊条件之上的”,诸如此类的观点均展现出民粹主义思想的强大蛊惑能力。
重大时间节点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激进左派等思潮再起波澜。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激进左派等思潮看似“价值中立”,实则以虚构或解构中国历史、否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地位等为目的,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它们往往倾向于在重大时间节点炮制舆论话题,借助新媒体传播负面言论。2018年,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的时间点或将成为这些思潮炮制舆论的最新目标和一手材料。我们必须警惕它们相互裹挟,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侵蚀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
互联网平台为不良社会思潮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易成为其操控舆论的工具。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以及更新快等特点,也为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滋生土壤。如网络民粹、泛娱乐主义思潮等,非常容易借助网络进行造势。由于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分,对辨识能力较弱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极易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我国现有的监管机制对于有效约束不良信息尚不能达到最佳效果,网络舆情治理难度依然较大。在此情况下,网络平台很容易成为不良社会思潮把控乃至操纵舆论的工具。
青少年、底层公众等群体极易成为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突破口。对于正处于认知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而言,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和蛊惑,产生偏激、愤怒的情绪。此外,一些泛娱乐化的综艺节目和网络视频助推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文化虚无、历史虚无等思潮,均易对青少年的认知产生误导。由于一些底层公众在话语权方面存在缺失感、失落感,因而对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比较敏感,一旦受到煽动,便会不加辨别、不假思索地加入抨击社会的队伍,为不良思潮的发展推波助澜。
有效应对社会思潮风险的对策建议
积极化解非理性言论,提高民众主动抵御负面社会思潮侵袭的能力。一些错误思潮之所以能在民众中产生影响、不断发酵,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民众在思想建设上存在薄弱环节,给负面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特别是一些幕后推手致使事件趋于复杂。这些幕后推手有的是出于经济利益诉求,有的是出于政治利益诉求,不排除有境内外势力勾结造谣、故意抹黑党和政府形象的可能性。为了避免热点事件引发意识形态风险,相关部门应当妥善处理百姓比较关注的教育、医疗、社会不公等问题,通过公开关键事实、回应公众关切,抵消负面舆论的影响,严厉打击故意传播谣言、挑拨是非的不法分子。此外,我们需不断加强思想意识形态建设,培养民众辩证理性的思维能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使其具备主动抵御负面社会思潮侵袭的能力,避免陷入错误思潮的陷阱。
倡导理性爱国,防止极端民族主义和盲目自大的倾向。我们一方面要警惕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狭隘民族主义,防止过高的乐观主义和民族优越感带来的“捧杀”;另一方面要保持理性,加强舆情研判,避免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抬头,积极化解种种非理性的言论和行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政府应引导民众树立理性自信、不卑不亢的大国心态,强化忧患意识,力避举国狂热,力保举国清醒;规范媒体发声,对于鼓吹民族主义、误导民众、哗众取宠、一味吸引眼球的各类媒体,要视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理。
加强重要时间节点前后的思潮监测、预判和应对工作。面对负面社会思潮的侵扰,相关部门应主动亮剑、正面回应,增强主动性和引导力,特别是对于重要时间节点前后,各大媒体应主动加强监管,做好舆情监测,及时排除可能对民众产生误导或导致重大舆情事件的隐性危机。各级网信部门要提前部署,加大监管力度,全面加强对网络思潮言论的跟踪监测和动态管控,提升对社会思潮的实时监测能力。还应加强网信部门、政府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部门的合作沟通,面对可能出现的舆情事件,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第一时间进行准确判断,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表明立场,避免煽动性言论的传播扩散。
处理好思想层面“统一”和“多元”的矛盾。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巩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当前,受政治极化、民粹化所困扰的西方国家媒体民众,非常羡慕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地位,同时也表示担忧。在国内,主流意识形态逐步占领了思想高地,影响力得以扩大,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转入地下,形成潜在隐患。例如一些人通过网络平台对“核心意识”提出非议,认为这是压制民主、思想控制的表现。面对国内外思想层面出现的种种变化,我们要密切关注、未雨绸缪。既要确保“多元”基础上的“统一”,又要保证“统一”主导下的“多元”,正确处理好思想层面存在的矛盾,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注: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人民论坛》2018年2月下《当前国内社会思潮趋势走向》
执笔:陈 琳 单 宁
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