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道德讲堂
《二十四孝图》图文解说之三:啮指痛心
2012/5/27 10:38:07佚名文明办

 

原文: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知止堂解说】啮指痛心

心灵感应,虽然现代科学还无法完整地给予解释,但大多数人相信其是存在的。心灵感应现在还不能叫“心灵感应理论”,只属于“形而上”领域。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是亲人或至爱之人间的心灵感应,最多的例子就是双胞胎之间的感应。至孝的曾子与他母亲之间的感应,我是相信的。

心灵感应的能力因人而异,就算是没有这种能力也没关系,只要心存孝心,时时惦记着父母,父母就不会觉得无助。

说到时时惦记,最深的体会是为人母后,孩子生病时,白天上班都会心神不宁,那种牵肠挂肚的滋味,相信很多人都有。因此也明白了,为什么儒家经典出现最多的字眼是“孝”而不是“慈”。不提“慈”,不是说不要“慈”只要“孝”,因为天下父母的“慈”已经做得很好了,而天子女的“孝”做得远远不够,所以以这24人为代表的故事也才会世代相传。

                       文章来源:知止堂